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课程导航
GUIDE信息网 教育资讯 正文

985本硕博排长队替补队员,浙江大学高校辅导员之所以火热?

2022-01-22 12:37

学霸内卷的尽头,已是高校辅导员?

1月15日,浙江大学人力资源处在其官网上对2022年专职辅导员招聘拟录用名单进行公示。经过层层筛选,有20名博士和20名硕士被拟录用,同时还有39名博士和30名硕士进入了替补名单。

科学网整理数据发现,20位被录用的博士生中,有10位来自本校浙江大学。剩下的10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丹麦技术大学。就算在替补名单中,排名最低的也是陕西师范大学这样的老牌211。

硕士生的内卷则更加严重。20名拟录用人员的毕业院校中,除国内“双一流”名校外,还有世界名校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替补者名单中,甚至出现了剑桥大学的毕业生。

在近些年的高校招聘中,这种“名校生扎堆应聘辅导员”的情况不在少数。在2021年武汉大学的学生辅导员拟聘用名单中,甚至出现了一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不懂事业编,是因为不懂生活

辅导员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根据浙江大学去年发布的招聘启事,发现学校当初开具的招聘条件并无苛刻,对于应聘者也只列出了两个硬性指标:中共党员和硕士及以上学历。也就是说,出现名单中名校硕博扎堆的情况纯属自然竞争的结果。

那么,这么多品学兼优的名校毕业生,到底为何要扎堆应聘一个专职辅导员岗位呢?

“专职辅导人员和党政管理人员均纳入事业编制”——答案或许藏在招聘岗位栏下的这句话里。学校还对此作了补充说明:

“专职辅导员工作期间可享受专项津贴,可申请免费入住学生公寓。资源许可条件下可申请入住经济型教师公寓......表现特别优异者,经研究同意,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其实,仅凭上述两条,就能令名校生们眼前一亮。毕竟,住房和发展空间,是年轻人选择就业时的重要参考因素,尤其在杭州这样的新兴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12月70城房价数据,杭州商品住宅房价环比上涨5%,涨幅为全国第一。就算是租房,想要在浙江大学所在的西湖区租下一套干净的一居室,最少也得每月支出4000元。

有机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是很多硕士生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对那些想继续读书的年轻人而言,这份工作同时意味着在科研这条路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先机。

成为一名专职辅导员,也许就意味着能在一个相对纯粹的工作环境中,做着一份和学生打交道的简单工作,不用支付高昂的房租,拥有每年至少两个月的带薪长假,还有机会继续读书深造。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但是,辅导员这份工作,真的如此完美吗?

“扎堆”背后的幸运者偏差

在高校辅导员内卷这件事情上,是存在地域差异的。以北上广深、江浙一带“双一流”高校为首的第一高校梯队,才是名校生内卷的“重灾区”。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一所高校任职辅导员,表面上是选择了一份工作,实际上是在选学校、选圈子和选城市。在此基础上,那些坐落于发达宜居城市的一流名校,理所应当成了众多优秀毕业生的首选,这才导致新闻中“名校生扎堆应聘辅导员”现象的出现。

以位于江西省的南昌大学为例,该校于去年7月发布的2021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名单中,10位专职辅导员里仅有一位毕业于双一流大学——中南大学。

由此可见,促使名校生“扎堆”的并不只是岗位本身,而是好城市、好大学、好岗位的叠加效应。

与此同时,性别也是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

根据媒体的相关调查,我国高校中辅导员队伍男女比例基本呈现为1:1.765,女性辅导员几乎为男性辅导员的两倍。尽管众多高校在公示拟录用名单时很少标注性别,但从应聘者的姓名可以看出,总体上还是女生偏多。

在很多家庭的传统观念中,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女孩,能够进入一所不错的高校担任辅导员,不仅体面,还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是就业时的上乘之选。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那么,成为辅导员之后呢?

“就像《围城》中的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一位在职辅导员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感受。

作为一个甚至几个班级的辅导员,意味着成为这个集体的监护人,要为他们每个人的人身、心理健康状况负责。这是一项极其琐碎、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个专职辅导员都必须承担这样的压力。

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顺畅。很多高校辅导员都有着相似的感受:自己处于高校教师鄙视链的底端。

虽说专职辅导员具备教师、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但似乎在职能上,更偏向于管理人员。想要向教师方向发展,甚至转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对于那些以硕士身份就职的年轻人来说,转岗至教师岗位的基本条件,是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但伴随着高校,尤其是名校招聘对学历、资历要求的水涨船高,就算是背靠本校取得一个博士学位,在众多教师岗应聘者中,也不具备绝对优势。

换言之,成为辅导员,也许给了他们一根看似轻盈的稻草,但同时,也将他们塞进了另一个学历主导的残酷角斗场,迫使他们不得不一直向前。

学历贬值,人才下沉?

近两年,有关学历贬值、人才下沉的现象不乏热议。

受疫情影响,总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转变思路,寻求更加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岗位,比如公务员、教师等。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的报名人数突破200万大关,考研的报名人数甚至突破了462万,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既符合编制,又能继续读书提升学历的高校辅导员,似乎就成了一个能“雨露均沾”的最佳选择。

尽管自有其因,名校硕博生“扎堆”当辅导员的现象,还是让很多人感到焦虑和无奈,认为这是“学历贬值”、“人才下沉”的强烈信号。

但不妨换个角度看。就业本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是个体和平台的相互成就。越来越多的名校硕博生进入大学担任辅导员,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而言,有利无害。

况且,学历说到底,也只是进入职场的一块敲门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历也许会贬值,但人才永远不会。

只要能力不贬值,初心不下沉,任何工作都有其绽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