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

bliytrn075 146 字体: 放大 缩小

本篇介绍了如何快速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对保健养生有一定帮助。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健康年轻之人的经络一般是畅通的,仅是畅通的程度所有区别,成年以后,随着男女性生活的开始,身体能量开始顺着经络往下走,向上的能量不足,故需要重新疏通。

任督二脉就像是两条河道,为了通河道,必须有一定的水流经过。也就是说培育一定的真元之气,没有真元之气,光靠意念不仅不能疏通,反而会产生各种精神幻觉和偏差。初学者不宜学习打坐,而是应该采用蹲马步站桩的方式,先打好下盘基础,身体结实后方可培育元气。

当马步能够站到半个小时以上,下盘基本扎实,人也变得健壮。这个时候可以在站桩的基础上加一些意念训练。首先是舌尖抵住上鄂,然后吸气的时候微微感觉有股能量从后背沿着督脉往上行,呼气的时候想象这股能量沿着任脉往下行,开始的时候不要这么急切,也未必严格按照直线进行,因为经脉本身就不是完全的直线。

练功的过程中,会出现头晕、脑胀,或者局部疼痛,这些情况都不要去管他,大概坚持个三个月以后,大多数病炤都会减轻。这是通过练功把原先身体的疾病激发出来,坚持练功即可。

体内真气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进行意念训练,可以意想头顶有个巨大的火轮,不断放出光芒,照亮整个身体。

1、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贯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2、任脉经络循行: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属阴脉之海也。

3、督脉经络循行: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海也。

中医理论,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在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办公室一族最适合叩打足三里。该穴位自古便负盛名,古人习惯以艾灸此穴来防胃病、呕吐、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癫狂等神志病。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约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按压起来有酸胀感,但不会发麻。

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坚持头部按摩,可使任督脉气血经络通畅,起到清脑提神、健身强体的效果。头部按摩,可以活跃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起到健脑作用。浴头疏发以整个头部为按摩对象。首先,松开十指,如梳头状,以十指指肚着力,用中等稍强的力量,从前发根外疏到后发根处,从前到后疏理整个头部。重复做15—20次,用力的大小,以做完后头皮微感发热为好;疏理后,再用十指指肚均匀地揉搓整个头部的发根,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要全部揉搓到。方法就如平时挠头状,但不可用指尖,而要用指肚。反复做3—5次;最后,挤压头皮,用拇指、中指和食指,捏住头皮,轻轻提起,再松开。反复进行,将整个头皮挤压二、三遍。手法要轻,用力要柔,忌用猛力,以免挤伤头皮。用自己的双手指头来梳头。古人认为用手指梳头可以按摩头皮。头部穴位较多,通过手的梳理按摩,可使气血流畅,头发光润乌黑,所谓“千过梳头,头不白”。

当人们用脑过度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额,或者用拳头轻轻地敲打,其实,这就是刺激头部的两个重要穴位“印堂”和“神庭”。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发际正中直上半寸左右,按揉方法与印堂穴相同。印堂穴是人体经外奇穴,《达摩秘功》中将此穴也列为“回春法”之一,可见其重要地位。神庭穴属人体督脉,对神经系统有治疗作用。按压这两个穴位对消除头痛头昏,恢复大脑的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按摩,互相补益,则效果更佳。印堂穴在两眉连线的正中间。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按摩时身体端坐,脊背挺直,首先做好按摩的准备。能够起到消除疲劳、活跃大脑细胞、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于因为长时间看书学习而产生的头脑发胀、头昏眼花,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人工作一天,很想能有一个很好的休息时间,需要一个很好的状态,如果你现在的状态是文中所述的这样,不妨尝试一下穴位养生的几个方法。

1、叩首叩手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一):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说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密法之一呢!“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但是咱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象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用手垫着。这样额头撞在手背上,既不会因接触面太软而无效,也不会觉太硬而受伤。

2、震动尾闾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二):双腿盘座,有些人说我盘不上,咱们这个功盘不上正好。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往起站立。(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刚站一点有人说不行,站不起来,没关系,这个功法本来就不需要完全站立起来,只要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之间就行。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整好使尾骨撞击地板。这个动作就完成了,这种撞击面积较大,所以安全无痛,但为保万无一失。开始时臀部可垫棉垫。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有人帮忙拽起也可。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动尾骨。使任脉会阴穴与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这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

别小看这一站一坐,站时吸气整个脊椎督脉气冲灌顶,落下呼气时自然气沉任脉丹田。乃用意而不用力之妙法。对妇科病肛肠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治疗腰膝疼痛。只要锻炼时从容和缓,不急不燥。锻炼后都会有气力大增的感觉。

3、壁虎爬行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三):我们都看过壁虎或诸如晰蜴、鳄鱼的爬行吧,咱们这个动作就完全依照它们来进行,爬行的越像越好。但是咱们在地板上练时,不用真的往前爬,如果真的向前移动了,那就必然是四肢在用力,而这个锻炼法,四肢是不用力的,所有动作的完成虽然主要是靠胸腹和腰的力量,但我们却不可把意念集中在那里,而应集中在爬上,此时你就是一只壁虎,自然放松的象壁虎那样去摆动肢体就可以了。记住所有壁虎的动作都要有,因为你就是一只壁虎。爬时大腿内侧和上肢内侧以及胸腹部都会直接接触地板,注意防止地板过凉,皮肤擦伤等问题。应先有些简单的防护措施。此功法主要用来打通任脉,对增强五脏功能,效果卓著。尤其对于肝脏,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对于肠胃疾病,便秘、妇科病,痛经不孕等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减肥消脂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任脉乃阴经之海,总调阴经各脉。对于更年期妇女尤为重要。

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中医与道家自古就有打通人体任督二脉的具体翔实的修炼路径方法,中医有唐代141岁的孙思邈祖师流传下来的摄养诀学,也即现代用名任督通脉学的打通任督二脉的修炼法。道家则有内丹术,内丹术又分南派与北派,南派以张伯端的内丹术为妙,北派以王重阳的内丹术为旨。均为能确实打通任督二脉的修炼法。

任脉是由会阴开始向上经过肚脐,胸口,咽喉,一直到头顶的这条经络。 督脉是有会阴开始向后方,沿整个脊柱由下而上一直到后脑的一条经络。

从中医学上讲,这是在人体12条经络上最最重要的两条经络,分布着很多的极其重要的穴位。

中医学认为当人体处于内伤,重伤,疾病,或者亚健康的时候,经络当中的气血就会受到阻滞,甚至造成经络的关闭,这种情况属任督二脉比较明显。

这时我们打通经络,可促进身体的气血循环,加强人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的功能。正常的完全健康的人的任督二脉是畅通的。

武侠小说把这种中医理论写的有点夸张了,锻炼身体,武术的练习是可以加强任督二脉的功能的,但是并达不到那么的神乎其神。

其中任脉上的主要穴位有:会阴(任脉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阕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其中督脉上的主要穴位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与任脉交于会阴。

中医理论,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在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 茜之茜0
  • 鹿是生命啊
  • 我要戒撸66
  • 爱YUQIANMAO
  • 宋XX
  • 10人赞过
10
2
0
评论 0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