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功的基本练法

在传统武功中,轻功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练武之人,不论习哪家哪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若动作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

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跳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势,奋力而跳跃,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坠。而轻功则不需要奔跑鼓势,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跃远,其起如飞燕掠空,其落如晴蜒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跳高、跳远的不同,就在它“轻”和“稳”的特点。能“轻”和“稳”,全赖浮劲在身。《北史》曾记载,禅定寺旗幡竿上绳索断了,有沈光者口里衔着绳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事毕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时人称为肉飞仙。沈光的绝顶功夫乃是苦练而得,即经过若练轻功,体内充满浮劲,故透空而下则如鸟之翼。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一切物体下坠,都是由于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则可自由地上升下降。飞机体质不知比空气多少倍,但由于有发动机所产生的冲力而可在天空自由翱翔。人体也大大地重于空气,以一般人的体质,难升墙上屋,就是从屋顶下坠,也难免折骨断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须有一种浮劲。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炼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印度瑜珈中就有能使人体在空中飘浮的独特修行法。在本站中,我们将介绍的几种武林罕见奇术,这几种功法各有特点,练成皆能随意使身体腾空。

实验证明,生活在有静电场和磁场的地球表面的人,体内存在着生物电流。不过一般人带电都很弱,辐射量也很小。而当人体中某一组织兴奋的时候都可以产生电的变化。即兴奋部位比安静部位的电动势或电位低。

许多气功功法都注重意守丹田,气功名家蒋维乔先生在冈田静坐中说:“丹田是人生精神精力之库。”意守丹田,使丹田部位的神经受到刺激而兴历,由兴奋而产生电的变化,当练功达到高深境界时,人体内的生物电现象会很强烈,静电富集也相当明显。当意守上丹田时,百会穴区域正电荷大量富集,整个头部有向外膨胀的感觉,脸面变红;与此同时,脚底涌泉穴区域(坐着时是会阴穴区域)的负电荷与地球表面的负电荷相排斥,人体就获得了向上的浮力。随着功夫的由浅入深,其程度将由感觉到真实,浮力也越来越大。

内家轻功以吐纳打坐,炼气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练外,尚需有较高的悟性。除内家轻功外,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虽方法各异量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所谓顶功,即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练则可增身体的汲取功,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这与一般飞机的发动机安装于机首,恐属同一原理。但人无羽翼,若无强劲的内气与地心引力相抵斥,则难以在空中作片刻停留,更谈上不凌空飞行。此为顶功练法不如内家轻功之处,所谓铁锡碑,即用锡瓦铁衣附于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练功。本来人身重于空气不知有多少倍,为何反加上许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轻灵呢?这是因为,如果仅以自身的重量练功,开始固然不觉得沉重,但练久也不会觉得轻松。正如现代体育中的跳高、跳远运动,经过刻苦锻炼,成绩虽能逐渐提高,但却达不到轻的境界。所以轻功练法,必须先在体重之外又加上各种重往返,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艰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而不觉沉重。一旦去旧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顿感十分轻,行走奔跳也会非常的舒适和迅疾。轻功练成之后,窜上纵下如飞菩落叶,在平地行走,则步履轻疾,不扬微尘。只要脚下有一点凭借之物,借得些微承受力,就可履其上如平地。古时相传的草上飞、雪上飘、水面飞行等,皆是仅凭微小的借力。若脚下全无凭借,铁锡碑功功夫练得再高深,也难凌空而行。

练顶功和铁锡碑者,在运用轻功之时,一方面须将内气运至头顶,使全身重量都提到上部,这样只要脚下稍有凭借也可行于其上。另上方面行动又要求迅疾,使其势连绵不断,若稍一迟缓,则气不吸力,力自下沉,力下沉则身体复重如常了。

习练轻功,必先看有无条件,就顶功和铁锡碑而言非常重视年龄、体质和毅力(内家轻功在年龄和体质上要求较宽,但重毅力和悟性)。练功习武最好从孩童之时就开始,往昔习武世家,小孩在几岁时,父兄即督促其练功,更有甚者,婴儿在襁褓之中,父母即为其按摩槌捏,即所谓胎骨功。五六岁的儿童心无杂念,意志专一,心境尤如碧空清澄朗澈,此时教之练功,心专而易成。又因儿童筋骨柔软,动作灵活,对各种架式模仿能力强,入手快,见功迅速。学习轻功,特别是习练顶和铁锡碑,年龄非常关键,俗谚“童体练轻功,一直往上冲;成人练轻功,总是不是不成功。”一般轻功从10周岁左右开始最合适,过早则筋骨未固,易致伤损,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过迟则筋胃“老化”,不仅练功太过艰难,用铁锡碑更易损伤。

在毅力上,习练轻功要有超出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练习轻功(特别是顶功和铁锡碑练法),自始至终,至少要1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之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练成功的。正因为条件之严,练功之苦,故轻功习之者少而成之者更少。

练习轻功需要很多用具、设施。如木桩、弓房、跳台、铁衣、铅瓦、铁鞋、跑板、护踝等等。

1、木桩 选用坚实的圆木制成,其规格一般直径2寸,长2尺,一半削尖埋入土中固定,另一半露出地面之上,各桩距离以练功者步子的距离为度。

2、跳台 用砖砌成长方形的台身,其规格一般为长5尺,宽3尺,又用同样大小的木板制成台面,盖于砖上,板下四周有约1尺长的边,刚好套在砖台之上,使练功者跳上时不致动摇。初练时高3尺,以后逐渐加高。跳台的另一种制法是做一木架,四脚埋入土中使其牢固,架上铺以木板。台前可挖一沙潭作为起跳点。

3、沙坑 在泥地上挖一深3尺,直径3尺的圆潭,底下铺一层厚沙。随着功夫增加,坑亦逐渐挖深,直至超过头部一尺深为止。

4、铅瓦 用铅制成瓦的形状,内一面略为凹进,如半圆形,与腿形相吻合。一般从4两(16两制)起,逐渐增为半斤、一斤、二斤半、到三斤半为止。也可用铁块来代替。铅瓦要用死铅,方法:将铅放入火中烧红,再放入猪血中粹之,并浸泡三天。如此再烧、再浸泡,总七次,再埋入土中七七四十九天,即可除其“火毒”,然后按练功者小腿外形制成轻重不等铅瓦备用。

限于篇幅及个人精力,且真正练者并不多,这里我姑且偷懒一下,其如弓房、铁衣、铁鞋、跑板、护踝、布架、腿带、竹箕等具体要求及制法,不再介绍,如有需者可与我们联系,为您邮寄。

学习轻功之前,宜先练基础功——丹田内功。现在的人,身体虽强弱各异,但若未经过气功锻炼,大多上焦满蚀,下焦虚陷,气机紊乱,意气不和。丹田内功就是以特定的方法锻炼人身三宝精、气、神,使百脉通畅,丹田之气充盈。晋代许逊在《灵剑子》中云:“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丹田内功性命双修,这里为轻功基础,修好命功阶段即可。

第一步:按调身要求摆好姿势,以坐势为佳。全身放松,排除杂念。

第二步:调息,先缓慢地呼出三口气,边呼气边意想着将体内毒素、浊气由全身毛孔放出。然后再做吸气,边吸气边意想干净、清新的宇宙精华之气由百会穴往下流过膻中而至丹田,再意想此精华之气慢慢地滋润全身,全身干净、透明。

第三步:双眼平视,似看到千里之外的光景,即使在黑暗的屋里,也要做这样的观想。如此片刻,目光逐渐移近,垂帘回光,返照祖窍,下观鼻尖,似将千里之光收至目前。此时闭口,鼻呼鼻吸,舌抵上颚,摒除杂念,将千里之光随双目下注丹田,实则以先天之性光下照丹田,并轻轻意守丹田,凝神寂照,神归照临之所,即是真气凝集之处。似守非守,勿忘勿助。

收功: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初学亦可20来分钟,渐增至1小时,甚至数小时),即可收功。收功之时,不可骤然睁奶离去无意想浊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同时观想宇宙之真气清新、洁净有如甘露从头顶流贯全身洗髓,洗入地下。如此三遍,才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可做些自我按摩动作(详见后面辅助功),再缓步行步数分钟,结束练功。

何谓“火”?何谓“火候”?《脉望》曰:“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火,实际上就是指意念,意念的运用,或叫神,或叫我之真意。《金仙证论》曰:“火者社也,……皆我之真意。”火候,指的就是炼丹中用火的掌握。《悟真直指》曰:“金丹全赖以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采药须知迟早,炼药须知时节。”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讲,火候实际上就是指用神(意念)来调息(调节呼吸)。但火候之法度,实难掌握。其中谈得最多的是文火和武火,《医学衷中参西灵: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中云:“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言可谓凝神入气穴。”元神无意,火起犹温,识神意到,故火起甚烈,对于火候的一般规律,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云:“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练功之时,主要就是调起火力,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练功中,前半段用武,但又不可故意加重意念呼吸,必须注意武火是在练功过程中形成的;火起之后,则勿忘勿助,自然无为,以文火温养之。练功火候,历来全凭师傅指点,或自己在功中去摸索、领悟,逐步把握其中的要决。道家丹鼎门有“八字火诀”:“似是乃是,自然而然。”学者可细细参悟之。

按语:大道至简至易,本功不仅有助于轻功的修炼,且对健身祛疾都有很好作用。

1、丹田贯气法

丹田贯气法是内功(包括内家拳)的辅助功,此法传之于武术名家张占魁,张又传入室弟子张雨亭。

第一步:两腿微曲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十趾抓地;舌尖轻抵上颚,悬顶,竖项,微收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松采、松小腹,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虚心涵空。两眼平视远方或垂下眼帘视鼻端。

第二步:接上势,两手紧握成拳,分别移向后背,以背食指根部(即拳尖)抵住各一侧的肾俞穴(本穴在第十四脊椎,即腰二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一寸五分,按之有痛胀感,即为此穴位),要用力,以穴位感到有力或痛胀为宜。然后晃动腰腹部,先左扭——前仰——右扭——后俯,顺时针成1圈,幅度要尽量大,共晃动80-100圈,接着逆时针晃动80-100圈。当然,如感晃动太吃力,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注意:晃动时,一定要晃动腰腹部,以小腹丹田部位带动腰部晃动,头部要保持端正,保持内功身法要求,千万不要以头部去带动腰腹晃动。否则不仅感到吃力,更会导致内气上浮,头晕、脑胀。

晃动后稍停,意守丹田,可以两拳尖在两肾俞穴揉动30~40下,要用力,以穴位有酸胀热感为宜。

第三步:接上势,两拳变掌,从肾俞穴分别经两胁前移,紧贴小腹。拇指紧按小腹上缘,余四指向下,紧按小腹下缘,两手虎口相对,中间突出丹田部位,然后上下拦动小腹30~40次,此时意守丹田,气沉小腹,切不可上浮。

本法一般习练10~60天就能获得丹田有气感,注意练功期间要节制生生活。本法又称:“晃气海,抖丹田”,还能医治腰腿乏力、心率不齐等病症。

2、按摩洗髓法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 非常小小胡
  • 高冷男神塞斯
  • benglairuci
  • cntoblue4
  • Dr_Arno
  • 8人赞过
8
4
0
评论 0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