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传统节日

东乡族的人们其实在生活上也是有着比较多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也是对于在东乡族人们中有着一定的理解,对此东乡族的民俗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举行。参与人员多为东乡族青少年,即每人用草或其它易燃材料扎火把,傍晚时点燃火把满山遍野跑动,因其与汉族传统节日元霄节在同一天,有人认为这是受汉族节日影响而产生的节日,所以新教和三抬教极力反对过火把节,而参与火把节的多为老教;也有人认为这是先民从中亚带来的波斯袄教(拜火教)的遗俗。在火把节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看火把颜色,老人们认为火把颜色愈红愈是预示来年庄稼丰收,否则被视为不祥。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做“赛俩目”,互相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东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清真寺和每个邻里亲友。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

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安拉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马仪。但依布拉欣梦见安拉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安拉,便赐羊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安拉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东乡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过圣纪节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经一般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有的聚众在清真寺、拱北里过,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办。

“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省“10”即伊斯兰教教历的1月10日,相传,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东乡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视阿守拉节。在东乡,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主妇轮流操办。一个村里,哪位掌家的妇女吃上鸡头,明年就轮到她操办,其余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麦和清油。男人们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后,简单一吃就走了。剩下妇女和儿童,边吃边说边笑。对东乡族妇女来说,“阿守拉”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东乡族是咱们当今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甘肃颇有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以及民俗都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也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东乡族。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东乡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学习学习东乡族的风俗习惯吧!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还是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冬季穿羊皮袄,不挂布面。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东乡族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向大众化发展,年轻人爱穿新式时装,旧时的一些服饰渐渐消失。

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裤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盖头大致分绿、黑、白三种颜色。少女和新婚妇女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少妇和中年女子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或绿的,上衣宽大,大襟在后边,外加一件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裤管不十分宽大,约、7寸许。冬季穿棉袄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穿皮袄。

东乡族妇女所穿袜子由黑布缝制而成,鞋子也以蓝黑色居多。年轻女子多在鞋头上绣上一些花朵。早些时期,妇女还喜爱高2寸许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缝后绱在鞋帮上,叫木底子鞋。

过去,年青妇女,除了带银耳环、银手镯以外,头饰胸饰很少。出嫁的新娘,不仅有头饰、银制的簪草头花、五枝形的扇花缎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饰、银制的牙签子、银牌。银牌都是圆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银圆。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没有这些头饰、胸饰,则向富家借用。新娘头一次回娘家,便物归原主。现在,婚礼上新娘则只插几朵绢花,原先的首饰、胸饰已成为陈迹。

女孩子年幼时头发周围剃一圈,中间平分梳着两条小辫,8岁开始留发,梳成一条辫子,结婚后挽发髻,戴一白帽,外罩盖头。现在的青年妇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状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时尚西装,足蹬高跟皮鞋,也颇具魅力。

结婚时,新娘穿“过美”。“过美”是一种前后开叉的长袍和裙子,上穿镶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层层摞摞的,缀的假袖很多,以显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裤,叫“西古”,有绑腿带子。

男子的服装比妇女逊色许多。上衣中间开口,一排整齐的布挽的纽扣,领高寸许,裤齐脚踝,与汉族男子所穿的小裤褂无甚分别,寒冷季节,则披上一件羊皮袄,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袄分长、短两种,长的与大氅差不多,短的与短褂相似,皮袄都是斜襟。穿短皮袄,多系一条粗布制的腰带,这样干活轻便自如。

男子喜欢头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软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缝制而成,富人家则用绸或线织做成。平时所穿的袜子是布缝的套袜。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晒干的胡麻草编织而成的,还有用牛羊皮自制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帮用一张整皮子缝制,冬天里面填草末,用来暖脚。

过去,男子多喜穿长袍,腰系粗织的羊毛腰带,挂有一把小刀,解放后,才渐渐改穿短装。

“仲白”是东乡族男子喜用的一种礼服。“仲白”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一种对开的大衣,暗扣,低领,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缝制。“仲白”须经常保持洁净,若是不慎被秽物污染,包括人畜类尿、血和酒,必须立即清洗干净。因为“仲白”是上清真寺礼拜五聚礼的礼服。老年人在遇婚丧或探亲访友时,也喜穿“仲白”。

东乡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礼拜,一般头上都戴缠巾,这种缠巾叫“台丝达日”,其长度是九个半寸,一寸是从手指到肘前的长度。“台丝达日”一般是用白纱、黄纱或是白绸、黄绸制成。

在改革开放以前,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以北房为上房,土木结构的平房,一门两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山区兼挖窑洞,它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室内陈设简朴,地上靠墙放板柜,盛粮及衣物等,柜面喜欢摆座钟和茶具等,墙上挂(贴)阿文对联,忌贴人像。现在东乡族住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家盖有砖木结构的瓦房,有些家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家有电视机、桌椅板凳、衣柜等,有一些还有沙发、电话等,已是现代家庭,可与城市人媲美。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家里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和厕所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东乡族的宗教建筑大体有两种:即清真寺(东乡语中称“麦赤”)和拱北。清真寺一般建在人口密度极大的市镇或村庄,或是在村民宅舍的中间地带。在聚居处修建清真寺,既有利于信徒就近进行宗教活动。也有利于经常观瞻,激发神圣的宗教感情,同时它说明了清真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清真寺建筑的布局一般是“三堂合一”,即礼拜堂(大殿)在中间,水堂和经堂在两边。其中礼拜堂的奠基较高,需拾级而上。正对大门,还建有直插云霄的宣礼塔,用来召唤人们做礼拜。大殿的外观建筑有两种,一种是园拱顶,园拱顶中高耸起一个小尖顶,上面配有一弯新月,高大堂皇的中央穹顶和月牙,表现出天宇的肃穆气氛,园拱顶给人以庄严感,而小尖顶的月牙又给人以向上升腾的动势。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表现出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威严感。大殿内部简洁、朴实,没有雕塑、绘画,象征伊斯兰教不拜偶像,只拜真主的宗教,为了方便于向西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

是东乡族的老教各教派为其教主修建的陵墓,也是各教派的教主传教的地方。张门门宦的拱北埋葬着十几代教主,墓庐都是砖砌的长方形“拱子”,二尺来宽,四尺来长。下方上圆,墓背上有的还盖有苦卑,拱北内香烟徐徐,气氛肃穆、神秘。还有一些拱北建在高山深谷中,大多是亭子形,附带几栋平房。这些地方被认为是上人“卧里”们显留“克拉表提”(圣迹)的地方。

东乡族把家叫“格儿”(蒙古语,意即“家屋”),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个别富户也有一夫两妻的。家庭通常由夫妻儿女组成,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住上房,父母亲住厢房,儿女住单间的尕(小)房。长子结婚后才能次子结婚,长子另建新家,与父母分居。分居时,父母给儿子划分财产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继承权比其他儿子多一些,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父母亡故时的殡葬费,由儿子们共同负担,父母居住的房子归幼子所有。

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穆斯林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

东乡族的婚姻,实行男娶女嫁。男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就要送“订茶”。由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信物组成“四色礼”,故名为“订茶”(相当于订婚)。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 Super_HWT
  • KIDX
  • 時候444
  • 丽女
  • 果cksm嘴
  • 7人赞过
7
2
0
评论 0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