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课程导航
GUIDE信息网 教育资讯 正文

这届全职儿女,把父母坑惨了...

2023-03-31 12:23

最近开始在网络上走红的“全职儿女”一词——

“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在年轻人“内卷文化”风靡的当下,很多人开始争论:到底是孝顺,还是新型啃老?

先看组数据,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了1076万人。

前两年由于社会因素影响,企业岗位编制压缩,就业形势下降,很多大学生在未面临社会的毒打前先被拦在门外。

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3万人,失业率高达5.4%,其中16~24岁的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高达19.9%。

失业率的因素只是其一,害怕快速的社会节奏、担心企业的高压淘汰、不想搞事业只想躺平,择业期过渡等等...

是许多年轻人宁愿牺牲一些自我空间,和父母一起生活、甚至为父母劳动的原因。

这份充满诱惑力的工作,真有那么幸福吗?

“我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职业,包吃包住,还有五险一金,不用朝九晚五,不加班,没有领导pua,偶尔帮忙做个饭买个菜,还能吃点回扣,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豆瓣上的“全职儿女交流中心”,对这一“职业”的描述和认可似乎都逃不开自由、安全和有尊严。

其他孩子在加班、熬夜做方案、陪领导应酬时,“全职儿女”的一天往往是以睡到自然醒开始:

早上9点钟起床,遛狗遛到10点;

去厨房溜达溜达帮帮忙,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到3点;

然后继续遛狗,回来帮忙做晚饭,然后拿快递,看电视,睡觉...

职责简单,但工资构成不只有一份,

而是可以拿爸爸、妈妈、奶奶三份薪资。

对远方没有期待,对金钱也没有过多的欲望。

秉承着知道自己能力不强,不如先为自己找好最轻松的那条路走的原则,安安稳稳的躺平。

主打一个对家人的陪伴。

还有些孩子是暂时性的选择,紧凑的时间表也藏不住暂时放慢脚步生活下的目标和野心。

照顾家庭的同时,兼顾考研考证或者是考公。

这样的全职儿女非常受父母欢迎,用自己的工资和养老金,去资助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或者帮他们渡过暂时性的苦难,是利大于弊的投资。

孩子在家还能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外面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还有人因为父母的身体不好做全职儿女,每月的工资就从父亲的退休金里划,

家里人都十分支持:

“中国进入了老年化社会。很多人进入到了高发病时期,他们本来就需要有人护理,与其请外面的人,不如花钱请自己的儿女。”

总之,成为“全职儿女”的理由有主动也有被动。

有人认为,只要家里能拿得出钱,孩子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有做过一年多全职女儿的人却非常反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职女儿和全职太太一样,都是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

外人看起来非常爽,实际非常焦虑。

没有工作上的压榨,和社会的压力。真的就能在父母眼皮下实现各种自由吗?

刚刚从国外留学一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小玲分享,在家的前几个月是和父母的“甜蜜期”,打扫次卫生都能被父母夸半天。

亲戚问起来时,父母还会为自己说话:

“现在工作不好找,趁这个机会,给孩子多留点时间。多看看,争取来个最优选择。”

当时小玲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因为有父母的兜底,小玲从暂时性越来越向”赖着“靠拢。

过了好几个月,小玲的工作仍无音讯,父母问她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已经失去了些许耐心。

可小玲并不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毕竟还帮父母分担生活。但父母的想法则完全不同:

“我们缺你打扫家里、买菜洗锅吗?为了不让你难看,我们每月发你3000元工资,什么全职儿女,不就是自己不行、啃老么?”

还有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富裕的孩子做了“全职儿女”,根本不敢和父母提出更高的要求。

跟朋友出去旅游都要父母审批经费,说话小心翼翼。

虽然已经成年了,但每次张嘴的感觉都像小孩子做错事一样。

不敢网购太多东西,担心被父母发现花钱大手大脚。

表面风光,冷暖自知是很多全职儿女的真实写照。

在获取自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自由。

也并非所有“全职儿女”最后的结局都是和父母走向破裂。

有位网友在这段时间里,找到了和父母相处的崭新意义。

由于家里做生意,小的时候她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很少。

大学毕业外出工作两年后,她决心考研。

父母给她上了社保,没有让她外出工作,全心支持,

曾经妈妈在她眼中是个十分无情的人,喜欢唱黑脸,还抠门。

买贵一点的东西,她都不敢拿主意,还要问爸爸。

在家的这两年,改变了她对妈妈的看法。

一直在做家庭主妇的妈妈,做事认真细心,把家庭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

为了让她好好吃饭,原本不会做饭的妈妈跟着短视频学习了很多菜式,

每天变着样子给她做,买各种水果核桃,切好剥好端到面前。

会察觉到女儿细小的情绪,及时告诉爸爸开导和安慰。

虽然不能在金钱上给予支持,但已给她最充实的爱和关心。

考试的前几天,她心里突然崩溃,大哭起来,父母则非常镇定:

“考不考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真努力的过程。”

遗憾的是最后的成绩没有通过,她又准备考编。

或许因为小时候父母忙生意忽略自己,如今疯狂弥补亏欠。便鼓励她:

“只要你愿意考试,就会一直支持你。”

最后她考上了当地的老师,也终于告别“全职女儿”这个职业,但她却依然保留了彼时养成的习惯:

每天傍晚陪父母散步、和妈妈在卧室聊天聊到很晚、一起逛菜市场一起逛街买衣服...

一直在外上学工作的她突然在这段生活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安心。

她突然懂得了父母,体会到了陪伴和家的意义。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遥远变得亲近,让无力变得有力。

这种互相懂得互相理解的结局,往往是“全职儿女”一个美好的结局。

“全职儿女”只是造梗泛滥衍生的网络词汇,

父母和孩子虽然可以相互帮助,但无论何时都不能成为雇佣关系。

家可以是暂时的避风港,但不是避世港。

之所以能接纳孩子的迷茫、懒散甚至是摆烂,是因为与生俱来父母对孩子的怜悯和爱。

时间在变快,父母在变老。能和子女长期呆在一起肯定是件幸福的事。

但并非理所当然。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都拒绝内卷,主动选择躺平。

认清现实虽是好事,但不该在没有尝试和体会的同时去“假性通透”。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栖青年”,

一人身兼多职,体验了多元化角色的人生;

996的同时,还挤时间完成“考公”、“考研”...

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在支持“全职儿女”的同时,

一些父母也在某种程度上泯灭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孩子也要更多的理解父母,他们一样会焦虑、会崩溃、会无所适从。

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所有。

每个家庭和孩子,都值得向好的结果。